在电影《大决战》中,毛主席曾提到:“抗日战争快不得,解放战争拖不得”。这句经典的台词,背后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刻洞察,还涉及到国际大势的变化。
毛主席在《论持久战》中已详细解释为何抗日战争不可急于求成,而“解放战争拖不得”则是与一份深远影响全球格局的协定——《雅尔塔协定》息息相关。1945年2月,二战胜利后,英美苏三国的领导人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会议上,共同签订了一份影响世界至今的文件——《雅尔塔协定》。
这份协议的内容涉及了多个重大议题,包括:分裂德国并解散其军队;将东欧划为苏联的势力范围;建立联合国并给予五大常任理事国一票否决权等。这份协议的签署标志着“雅尔塔体系”的形成,实际上,它是美、苏、英三国对全球势力范围的划分。
展开剩余81%《雅尔塔协定》不仅影响了二战后的世界秩序,还对后来的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协议签署后,美苏两国分别就如何处理战后的日本进行了多次协商,确定了日本的未来地位。可以说,从二战结束到今天的国际秩序,基本上都延续了雅尔塔体系。
为什么这一体系如此重要?因为它为大国间提供了一个妥协与协商的机制,减少了直接冲突的风险,是二战后各大国保持相对和平的关键因素。而德国和日本,虽然是“雅尔塔体系”的最大“受害者”,但由于缺乏推翻这一体系的实力,无法改变自己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。
当我们回顾现今的世界格局,会发现与一百年前相比,国际舞台上话语权最大的依然是“五常三轴心”国家。然而,德国和日本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严重不匹配,这背后正是雅尔塔体系的制约。在雅尔塔协议后,德国被彻底击败,并被分割为四个区域,消除了德国重新崛起的可能性。对于日本而言,战后虽然在美国的支持下实现了经济奇迹,但在雅尔塔体系中,日本的领土和国际地位被严格限制。它无法扩展领土,始终是美国的“傀儡国”。
雅尔塔体系对日本的限制,使得其经济成就无法转化为真正的国力提升。即便经济发展迅速,军事和政治上的“束缚”使得日本始终无法突破其在全球格局中的局限。
然而,雅尔塔体系并非单纯惩罚战败国。它在许多方面体现了“强权即真理”的现实主义。虽然美苏表面上宣称欧洲国家应自由选举,独立决定命运,但实际上,东欧国家几乎全部成为苏联的卫星国,而西欧则被美国主导。即便是像意大利这样曾有强大共产党影响力的国家,也未能真正实现自决。
对于中国而言,虽然国民党在雅尔塔会议中被强行拉入常任理事国,但对于“外蒙古独立”的问题,蒋介石并无实质反对能力。此外,英美为了确保全面打败日本,还将中国的东北地区完全交给苏联,出卖了部分中国的主权。
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时至今日,中国实际上成为了雅尔塔体系的积极维护者。这是因为,在冷战初期,新中国的领导人抓住了这一历史性窗口期,成功地突破了雅尔塔体系为中国设定的限制,迅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。
中国在雅尔塔会议时的地位,依然是“小国弱国”,这与当时国军在战争中的疲弱表现息息相关。特别是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中,国民党军队的败退让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必须依赖苏联力量,才能在东亚战场胜利。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,美国在雅尔塔会议上同苏联达成了若干条限制中国主权的协议,其中包括“外蒙古”独立、苏联租用旅顺港等。
抗日战争结束后,国共两方迅速意识到,美苏两国实际上正在分裂中国。尤其是在雅尔塔协定签署后的两年内,冷战尚未正式开始,美苏关系维持微妙的合作状态,导致国民政府和共产党对战后的中国命运产生深刻的分歧。
毛主席深刻意识到,若不迅速统一中国,一旦冷战全面爆发,美苏将直接干涉中国的命运。因此,中共必须抓住时机加快解放战争进程。在解放战争中,中共的推进速度超越了美苏的干预节奏,最终实现了对中国大陆的统一,突破了雅尔塔体系的束缚。
而雅尔塔体系的运作也并非没有缺陷。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,任何试图改变已划定势力范围的行为,都遭到了美苏的直接干预。越南、朝鲜等地的分裂就是典型的例子,它们错过了冷战初期的统一机会,最终沦为冷战对抗的牺牲品。
雅尔塔体系虽然在美国主导下运作良好,但中国的崛起和重返联合国,使得东亚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与此同时,冷战期间的种种局部冲突,如朝鲜战争、越南战争等,进一步破坏了雅尔塔体系的稳定性。
总的来说,雅尔塔体系的核心逻辑是通过划分势力范围,最大限度地减少大国之间的直接冲突,确保国际秩序的稳定。但这一体系也并非没有漏洞,尤其是在面对新兴大国崛起时,其体系结构难以应对新的挑战。随着苏联解体,雅尔塔体系经历了动摇,但其核心机制仍在发挥作用,特别是在常任理事国的体系下。尽管如此,新的国际秩序仍未完全建立,雅尔塔体系的历史使命尚未结束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万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